close

近兩年來這個話題真的很熱門,不要說是一般投資人,就連我們IT產業內部的人很多也未必清楚其涵義;所以我也忍不住多嘴想在這邊作個講解,順便等於是把自己先前做的功課整理一下。

 不過跟其他人不同,我這邊完全不打算引用任何法條,也不打算切進太多的真實公司範例數據,就讓我用完全的大白話來講吧~(其實是為打混解套?

 首先要針對標題作一個說明,為什麼員工分紅費用化會對電子業影響這麼大,無時無刻如影隨形,威脅著企業的股價呢?其實很多人都被「費用化」這個詞侷限住了,這個政策實質上總共包含兩個大項目:

 1. 員工分紅必須視作費用
 2. 分紅的東西如果含有股票,將採以市價計之


 也就是,大家炒得很兇的列為費用只是佔其中一部份,並不是這個制度的全部。
 什麼?你不知道列為費用的意思?這個好解釋,我們先來講一下。

■ 什麼是列為費用?


 以往公司向外發佈賺多少錢時,比方說「仕堅汽車旅館企業」今年共賺進1000萬元,而公司拿其中200萬元當作分紅給員工,在向外界公佈的時候,他就會說『我今年是賺1000萬』;不過列為費用實施之後,分給員工的200萬視作費用,也就是當作花掉了的意思;因此「仕堅汽旅」只能跟外界公佈『我今年是賺800萬』。

 我們應該可以把這個理解成:實際賺的錢還是一樣,只是帳面上比較不好看

 其實投資人對舊制也心知肚明,因此新制度若只是單純做了帳面上的文字遊戲,影響應不至於太大;不過,問題在於第二點。

■ 什麼是以市價計算?跟舊制有何差異?


 在舊制當中,如果公司發股票的話,股票的價值是以面值每股10塊錢一張股票1000股=一萬元) 來計算,但股票的市價當然不同於面值,假設「仕堅汽旅」今年拿200萬元出來分紅,而其中現金股票各佔一半(現金100萬股票100萬),用面值一算,等於股票有100張。 若「仕堅汽旅」股票的市價是一張10萬元(股價100元),則員工實際上分到的錢應該是:100萬(現金)10萬×100張(股票)=1100萬,但公司名義上提撥的錢是200萬。

 但是,新制實施之後,政府規定公司在規劃分紅的時候,股票就已經得用市價來算了,也就是說,「仕堅汽旅」如果明年硬是要跟去年一樣,拿出100張股票給員工,就會發生一個詭異的現象:公司明明是賺進1000萬的,但是配合分紅列為費用計算之後,1000-1100=-100,奇怪!公司居然變成還倒虧100萬!

 這樣一講大家就知道了,如果按照舊制,即使員工分紅列為費用,「仕堅汽旅」還是可以滿大聲地跟外界說『我今年是賺800萬』;但是,若以市價計算的話,老闆王仕堅先生不但不能大聲,還得羞紅著臉偷偷地說:『歹勢啦,我今年都在我們家開房間聽線民爆料,所以公司不但沒賺,還虧了100萬塊』。因此,實際上造成最大衝擊的,反而應該是以市價計這一條才對。

■ 會往什麼方向改變?


 當然,老闆不會坐視這種狀況發生,對不對? 他心裡會想:(以前我拿面值100萬的股票出來,就可以讓員工實拿1000萬,阿現在變成一樣拿100張股票出來,卻得要在帳面上登記成花掉了1000萬,那這樣,發股票跟發現金還不是完全一樣?),經過考慮之後,老闆就跟員工說:『那這樣吧,以後大家統統改成拿現金,我盡量讓大家的收入能夠維持在跟以前差不多水準(唬爛)。』

 實際上當然是不可能的,我們假設仕堅兄佛心來的,願意提供30趴的盈餘給員工分紅(已經比股王聯發科的25趴要高了!),員工實際上會拿到300萬(1000萬的30趴),跟之前的1100萬差的可遠了。

 你看吧,仕堅兄才講到一半,員工就要他去跳海了,這樣怎麼行;於是他急中生智,想到了一個附帶條款:『這樣吧,除了分紅以外,我另外幫你們作結構性的薪資調整,每個人加薪30趴(這也比股王聯發科調薪幅度高了!),讓大家統統八仙過海~』。

 如果「仕堅汽旅」員工10名,平均薪資5萬元,年薪以14個月計,則調薪30趴,公司得要多拿出210萬,所以總數可以看成300萬+210萬=510萬,好啦,雖然還有不小的距離,不過總算是有誠意了,放你一馬。

■ 就這樣嗎?還有什麼配套嗎?


 有的,政府提出兩種方案:

 1. 庫藏股轉讓
 2. 發行員工認購權証


 方法一的意思就是,公司看市場上股價便宜時買進來,等高起來時再用這個便宜的價格賣給員工,讓員工去賺差價;而方法二,是公司以發行當時的價格發行新股票,讓員工在兩年後可以認購。

 不管哪一種,都是雞肋。

■ 結論


 就是請大家千萬不要再去念電機系了XD,啊,當然不是啦。

 主要是以後「科技新貴」這個詞,就會真正成為絕響,大家回歸基本面,公司賺多少錢,就按照比例拿出來分,不再有那種藉由股票面值跟市價差距好幾倍的機會,一下身價數倍的可能了(當然,未上市公司仍然是有可能,不過未上市之前,你不確定他會是壁紙還是黃金,冒險的成份就很高了)。

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,實現了一些社會公平正義,也跟國外的會計制度正式接軌:可以讓台商在國外上市時,或者是外資進來投資時,不再因為分紅配股隱藏企業消費、有獲利灌水疑慮的這點上受到詬病;不過按照台灣目前工程師的薪資結構,跟外商比起來,仍然是有相當的差距的(即使是經過結構性調薪),如何能夠再用別的方法激勵員工的士氣,會是高科技產業的一大課題,畢竟,如果缺乏胡蘿蔔的誘因,馬兒也不太可能像從前那樣日以繼夜沒命地奔馳囉。


【延伸閱讀】
 如果各位看倌對詳細的法條或更多實際數據案例有興趣,可以參考下列文章:
 專題探討:員工分紅費用化
 max2 - 獵人狩影 » 員工分紅費用化
 Miula Business Review » Blog Archive » MBR 談分紅費用化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kyo 的頭像
    ukyo

    ukyo's浪漫工程進行中

    uk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